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誠品信義新書講座

「那是一個你無法好好哀悼,無法好好愛的時代。」

(2015/07/11)演講未開始,吳明益老師就已經在前頭跟讀者們聊起他收藏的腳踏車標誌、親筆畫作,也稍微介紹帶來現場的幸福牌腳踏車。老師說現在看這樣的標誌設計會覺得非常棒,時代對於美感的喜好會來回變化,之前追求極簡風,他認為現在漸漸又走向繁複設計,從書籍封面趨勢就大致可看出來。隨即由Cyndi Lauper的歌曲<Who let in the rain>開場,據說這是當年相當熱門的歌手,也是<單車失竊記>小說內咖啡店裡放的音樂。之前在小小書房談的是單車發展史,比較硬的題目,這次講座主要就講故事。


【手繪資料】
前陣子吳老師去日本與作家柴崎友香見面,她的小說都來自建築與照片啟發,送老師一本<大阪名所圖解>,這是建築師們仔細描繪名建物,包括官方名城和老店都有,非常棒。
在單車失竊記裡吳老師自己手繪的腳踏車、品牌標誌、建築物等,他認為都該有人能把這些資料更完整地畫出來,日本每年都有這樣的出版品。
而台灣終於有了徐逸鴻老師的<日治台北城>,大概是目前台灣做最好的,但與日本仍有相當差距。吳老師認為台灣缺乏這一塊內容,雖然有建築的攝影,但拍照太快,經過手工繪製重現細節的資料,才紮實而不廉價。
另外徐逸鴻老師也畫了龍山寺的解剖,呈現許多背後的故事:龍山寺1920大規模重建,目的之一是與保安宮拼場,因為艋舺與大稻埕是對立的兩大族群(此時皇民化尚未開始,信仰自由)。洪老師以單位面積做比較,每平方公尺的造價是台灣總督府的1.5倍。至於龍山寺的木作,諸如藻井、斗拱等這些其他寺廟都有,最重要是剪花,一定要用望遠鏡看細節,很精彩。龍山寺內的交趾燒目前只剩兩幅,是洪坤福作品:"龍門入"、"虎口出"

【睡眠的航線】
吳明益老師的父親是日本時代的人,後來跟著孩子們一起在生字簿上學寫中文字。直到父親過世後翻出照片,知道父親會在照片上寫字,其中反覆出現"高座"二字,並找到"高座"聯絡簿,追尋線索,成為<睡眠的航線>小說的開始。
當時父親13歲,跟許多台灣青年都到日本製造戰鬥機,休閒時從高座搭車到江之島看海,到街上的攝影店拍照,留下一些照片。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這一段故事,吳老師到日本找到高座,在高座神社裡有"台灣少年慰靈碑",似乎已很久無人憑弔。
於是他心裡浮現的問題是:關於這段歷史,"究竟要寫小說或拍紀錄片?"後來郭亮吟導演以此為主題,拍了一部很棒的紀錄片<綠的海平線>,現在長居日本繼續訪查。
下一個問題是:"若寫小說,要從寫實出發?還是從想像出發?"
紮實的紀錄片,當事人的眼淚可輕易把觀眾擊倒。但小說是虛構的,情感是假裝的,這情感該如何呈現,是一個難題。
"然後某一刻,菩薩出現了。" <睡眠的航線>小說中用菩薩來演出....
「菩薩清楚每件事的源頭,菩薩是唯一能用眼看到聲音的神明,菩薩知道每個生命與無生命的命定事件,以及他們與它們對命定事件的一切反應,祂了悟事件之河會流向哪裡,就好像讀過世界從開始到毀滅的所有舊報紙。(祂讀得那麼仔細,以致於上頭的油墨都模糊了,因而沒人能再讀一次)沒有任何痛苦與祈求是新鮮的,沒有出生和死亡不在預料當中,在菩薩面前一切都赤裸裸,人的身體變成玻璃,心在那裡熱滾滾地跳動。」

【故事】
傑夫代爾<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
「根本是個笑話,」聽到戰爭已經結束時,一名德軍士兵如此評論。「我們自己就是戰爭。」(p.90)
「近來許多戰爭小說的通病,在於它們幾乎無可避免地帶有資料來源的痕跡,總是藏不住為史實與想像精確性所做的研究。它們的真實性是間接的,給人一種二手文本的感覺。......換句話說,我們已經進入拼湊模仿的第二階段:對拼湊模仿的拼湊模仿。」(p.137)
吳明益:對故事假裝悲傷,是最大的罪惡。
吳老師提到例如現在年輕作家們對台灣意識的書寫,或年輕人對六四、對二二八的情感,往往是這類的拼湊模仿。
<單車失竊記>裡提到林醫師(真有此人),自己也在寫文章,會給患者看(患者就是他的讀者),其中關於二二八的故事、動物園的故事,都是第一手的,那種敘事,沒有經歷過是寫不出那種故事的。
也因為這些起點使吳老師的小說輻射狀的發展,到科博館找蝶畫(蝴蝶翅膀拼貼的畫作)、去動物園找紅毛猩猩一郎的生命史、與科普作家張東君聊大象林旺(世界最長壽的大象,且到七十幾歲還會發情,而台灣唯一記錄林旺解剖過程的書內容是錯誤的XD)。而張東君也從科學角度對這本小說提出作者從沒想到的問題。
吳明益:現在台灣小說最大問題是只針對文藝青年,但小說應該是給所有識字的人讀的。
路邊的腳踏車都有故事,老師看到有意思的腳踏車,就會留紙條寫聯絡方式;也遇過一些無主的野生腳踏車,很想偷走XD。在到處尋覓與收購腳踏車的過程,也得到很多故事,有時只是半個故事,有時是一段人生。
吳明益:有一天你甚麼都忘了,但因為"物"會把那些記憶都召喚回來。

最後吳明益老師針對文學現況提出一些批判,例如台灣許多散文總是寫前男友前女友或一些個人想法,缺乏實際訪查和追索細節的故事;另外文學獎和出版社宣傳語往往造成"世代"這樣錯誤的觀念,這是制度造成的畸形,吹捧某些作家可能同時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小說作品不該用作者年齡劃分,好的作品也是該各家並陳而非分出高下。




開場曲Cyndi Lauper <Who let in the rain>

[大阪名所圖解]網站,沒書可過乾癮用~
http://140b.jp/meisho/

[圖說日治台北城]--這些圖~簡直會畫到手斷的港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1342

[綠的海平線]有官網
http://www.quietsummer.com/Emeraldhorizon/index.html

吳老師自己寫的在小小書房的演講內容:【從物到心──從小小的單車史到誠品的癡人誌】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04124196287202

麥田整理老師演講提及的書單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RyeField.Cite/posts/974884325912278

居然現場真也有記者發即時!
[見老鐵馬就留紙條 吳明益:故事丟路旁,不撿太可惜了]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711/533743.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