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 閱讀的島[新聞拾荒人]--胡慕情談非虛構寫作

(2015/06/21)今天來淡水有河聽記者胡慕情演講<新聞拾荒人>(大心 ♥),是由黃湯姆策展的<閱讀的島>非虛構寫作系列講座之一。

在這個新聞破碎化、無法構成宏大敘事的能力、這一代記者所面對的已然崩潰的環境,"拾荒"代表了記者在垃圾堆中尋找議題的耐心,使報導形成推動閱聽眾的力量。如童話故事<雪后>象徵的,透過故事、敘事的力量,能把所謂的"惡"淘洗掉。

在採訪樂生議題的過程,從最初對受訪者的同情,到追索事情的脈絡,與整個社會結構的關聯,做出關於人權、砂石利益、土地炒作、保留的想像,這一系列報導。
--「透過理解別人,這些在公共議題裡的生命,才能定位自己,才能成為完整的人。」(這句打星號★)

在立報、PNN、我們的島這些工作經歷,追蹤各個環境議題如國光石化、中科三期、霄裡溪汙染等。做為一個報導者,若沒有辦法具象化,就無法有效傳播;而且記者不是要同情受訪者,更重要是傳達真實,這是做田野做現場的重要。因此談到關於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長期在灣寶採訪的經歷,與西半部其他農地不同,灣寶當地有特殊的人地關係。類似這樣人與土地的緊密關聯,在生祥與永豐的歌裡也有類似呈現。而田野訪查是不等人的,也在這樣的壓力下催生<黏土>這本書的寫作計畫。

現場不能拍照好可惜但我坐在最前面最前面最前面所以距離好近可以聽好清楚喔!(顯示為已被電暈)


(補充:2016年三月底,胡慕情於東華大學華文系同樣以<拾荒者>為題講課,內容差不多,但例如去年在有河講座中所提到修辭學中"相對主觀性"的概念,當時我不懂,這堂課就有解釋。附上現場完整錄影。)


胡慕情開的書單: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查爾斯.曼恩,衛城
《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如何從鳥類預知人類健康與自然生態受到的威脅》,彼得.杜赫提,衛城
《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從一片披薩講起》,保羅.特倫默,衛城
《長崎》,艾力克.菲耶,衛城
《閣樓裡的佛》,大塚茱麗,衛城
《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喬埃.斯塔威爾,八旗文化
《大路》,張贊波,八旗文化
《回家》,顧玉玲,印刻
《陣痛》,張翎,印刻
《那麼熱,那麼冷》,王定國,印刻
《室內靜物.窗外風景》,尉任之,印刻
《女兒》,駱以軍,印刻
《童話故事》,童偉格,印刻
《永遠的山》、《躊躇歲月》、《地上歲月》、《人間.印象》陳列,印刻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群學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大衛.哈維,群學
《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柯志明,群學
《傷心人類學:易受傷的觀察者》,露絲.哈貝,群學
《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行人
《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泰德.史密斯等著,行人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馬克.歐杰,行人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張戎,麥田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雷貝嘉.索爾尼,麥田
《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約翰.伯格,麥田
《人雉》,黃翰荻,麥田
《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拯救地球,也拯救你衣櫃的新購衣著學》,露西.希格爾,麥田
《例外狀態》,阿岡本,麥田
《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莎拉.羅斯,麥田
《711號園:北京最後的最後紀念》,閻連科,麥田
《死在香港:流眼淚》,陳曉蕾,三聯
《死在香港:見棺材》,陳曉蕾,三聯
《最大的寧靜》,李娟,新經典文化
《華萊士人魚》,岩井俊二,新經典文化
《如何獨處》,強納森‧法蘭岑,新經典文化
《浮光》,吳明益,新經典文化
《犧牲的體系》,高橋哲哉,聯經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麥可.波倫,大家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修訂版),劉進慶,人間
《臺灣土地政策析論:從改革到投機的福爾摩沙》,李承嘉,五南
《台社季刊》 第98期
《墓碑》,楊繼繩,遠流
《厄運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東尼.賈德,左岸文化
《水田裡的媽媽》,楊渡,南方家園
《蔬菜的政治》,也斯,牛津大學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Gordon Mathews,青森文化
《記者囧很大》,林靜梅,廣場
《看電影的人》,詹正德,一人出版社
《河貓——有河book街貓記錄》,隱匿,有河文化
《火星上的抒情詩》,黃同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