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 閱讀的島[世紀之交的轉變: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察]--雷鴻飛

(2015/09/25)今晚來聽<閱讀的島>講座,文大的雷鴻飛老師是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博士,談[世紀之交的轉變: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察]。這是個頗硬、也具龐大規模的題目,尤其我自己對這領域沒有什麼知識儲備,大概吸收理解有點吃力。然而講座中包含相當多有趣的概念,整理筆記時覺得大概點狀的(而非結構式的)陳述會比較方便,只不知是不是有誤解錯記的部分,可能日後有機會於相關書目中再進一步了解。


一開始設定了三大主題(1.1900AD前後20年的歷史地理現象、2.1800-1900 vs 1900-2000、3.我們共同的未來),但時間關係今天主要只談了第一個主題,後兩個稍微帶過: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談人口成長方式和食物與其他原因限制),使達爾文在生物領域上受到啟發。然而事實上歐洲戰事沒停過(類似春秋戰國時期),死傷甚鉅,人口仍比幾何級數更高速成長。這證明馬爾薩斯的預測是錯誤的,因為醫療的進步徹底改變了他對人口的想像(還有一個比利時數學家的奇怪公式也很有問題)。

●經濟部分,從圖表上看,明顯看到工業革命對各國造成的巨大影響。但仔細看會發現英國在這之前就已逐步成長。這是因為都鐸王朝時期,新教復興,與梵蒂岡決裂,生產不用再奉獻給教廷(XD)。這時的莊園經濟,貴族掌握工人與技術生產累積財富,因此財富留在貴族手上,而不在教會(所以新教復興對義大利經濟打擊較重)。

●19世紀下半葉起,技術提升使船的速度、噸位、長度,都暴增,旅遊人口因此急速成長。然後1912發生鐵達尼號事件,使英國召開大會,訂出海洋相關條約以及加強無線電通訊建置,這也影響到未來航空的發展(也因此相關規則都是以英國制定為標準)。

●優勝劣敗淘汰弱者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事實上,一個系統往往在交互作用中自我調整,但個體本身並不覺知。以貪婪的松鼠為例,總是愛蒐集超出自己所需食物卻總忘記藏在哪,反而因此拓展樹林,幫後代製造更多食物來源,維持整個系統生存。其實蘇聯的克魯泡特金早就提出<共生論>,孫文也有引用,這與社會達爾文主義在沒有科學知識下論述的概念完全不同。再回頭看生物:今日科學家由粒線體可追溯母系祖先(因為粒線體都源自母親卵細胞),在演化中我們可看到,大生命併吞小生命,不會把它消化掉,而是共生共存。這現象在早期的中國、英國,有點類似如此;狹隘的帝國主義統治,是西葡之後的殖民模式。

●在殖民過程中,不同人民間資訊的交流交換是什麼?多樣性是重要的,產物和文化都是。但往往表面上談自由市場,實際上是玩強權者的遊戲;在當代,關於環境衝擊、人權、教育、性別等等各種議題,也都不會列入會計帳本。德國自然科學家洪堡發現殖民地的人民播種時就懂得多樣性,會把不同顏色的種子整把灑在一起,他們沒有科學理論,而是幾千年累積的人類智慧,然而卻被工業單一化的生產模式控制,反而是破壞,單一品種的植物很容易因病蟲害整批毀損造成糧荒。

●麥欽德的理論:"誰能統治東歐,就能控制心臟地帶;誰能統治心臟地帶,就能控制世界島,誰能統治世界島,就能控制世界"。他在沒有電腦的時代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度量統計所得出的結論,可說是科學上的先鋒,卻有巨大的盲點:他竟沒看到航海時代已經對世界產生新的影響,導致結論是錯誤的。雷老師說:當然,「科學的意義有時候不一定是精確,而是做為觀察世界的一扇窗。」

●雖然在講國家主義,表面上獨立國家越來越多,但開始創造跨界的政治與經濟操作,即使戰爭也擋不住,最明顯就是歐盟的形成。

●"量子化"因時間關係,老師跳過沒多講,但提到一點我覺得是很有趣的問題:真的是科學帶動藝術?還是藝術給科學啟發?例如秀拉的點描畫法是否影響量子物理的發想?

●最後在互動時間,雷老師提到:喬治歐威爾在戰場上正要衝鋒殺敵,看到迎面而來的德國士兵掉褲子,在那當下,他竟下不了手。由此細想,在一條戰線上的眾多靈魂們,有多複雜?當把國家的框架拿掉,就是一個人殺一個人,一群人殺一群人,這意義何在?而又是什麼讓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憤恨如此同一,認定對方是必須殘殺的敵人?

前面說了這些內容對我來說有點難消化整理,有些也不一定明瞭。不過這"跨領域的龐大的想像,重新提取其中的價值"(湯姆語),以及當中許多觀點,我想對於日後進一步世界史的認識是相當有助益的。(啊我這結尾超八股唉唷暈倒!)

(幫廣告)地點在師大附近的Zeelandia Travel & Books書店
台北市青田街12巷12-2號2樓

附上雷鴻飛老師相關的三篇網誌:
<散步走過十九世紀> https://goo.gl/eu0Cpb
<歷史地理學> https://goo.gl/EhQrm1 
<現代歷史地理學的三個研究傳統> https://goo.gl/USNN45



******
可惜有些東西我不太懂老師所述的脈絡,記下瑣碎的片段卻難整理成有意義的東西,或是時間有限只輕輕帶過,其實應該背後也很有意思。例如一開始老師所說歷史的"濾波器"我似懂非懂(習近平談人權、歐巴馬談環保);中間提到瓦特蒸汽機與內燃機功率進展(5%到今日依然小於50%),能源消耗的技術困難提醒人類最重要是節能;還有其他像是德國的學者政治體制、拿破崙能大規模社會徵兵背後的社會制度支持、神話中看語言對人類世界產生的魔力以及卡夫卡說"語言是內化的行動"等等很多。

******
(好不容易打完筆記想睡覺又看到高人留言對話,一併轉貼在此)
黃湯姆:我猜想不只是講述科學發展中,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的提出,對牛頓力學的超越,這部分還要講世紀之交的人文思潮與文化藝術的特徵,從絕對價值至相對主義,從一元到多元,知識與生產領域的專業分工,個人主義的昂揚或者向虛無主義的滑坡,乃至於我們在後現代思潮裡討論的一切,皆在十九世紀末就已埋下。鴻飛師的簡報裡也提到莫內、秀拉、蒙德里安等等,用現代藝術的發展來看,當是從浪漫主義、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的變遷。他以「量子化」作為這變化的概括。(然後還有索緒爾的符號學。)

雷鴻飛:沒有時間講。這裡其實還要說1900前後的統計學發展,圍繞在Fisher和Pearson的爭論,以及兩者對於生物學的重要貢獻。Pearson的統計,以機率密度流,處理、發展了達爾文演化的基因庫演化部分,並且同樣的機率論述,被愛因斯坦用來討論布朗運動,確立量子理論的統計描述。後者,正是今天氾濫在社會科學和類似於股市的有價證券操作的分析中,它啟發隨機偏微分的發展,以及更晚的顆粒密度流。這一套數學,是今天所有國家政治經濟操作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它,有非常強的量子化精神在裏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