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 《真實的幻獸》新書講座--林大利主講


(2017/10/12)這晚來聽《真實的幻獸:從神話寓言中現身的二十七種非虛構生物》新書講座,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主講,談的是人類在摸索著理解自然的過程中,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創造出幻想怪物,藉此帶出生物分類與演化科學的至今日發展。最有趣也最典型的例子是獨眼巨人,其實源自大象頭骨,因為鼻腔是一個大窟窿,整個看似巨大人類頭骨中間有個大眼洞,由此創造出的神奇生物。


林大利從自己賞鳥的累積談起對動物的興趣,以及《觀鳥大年》書裡描述的賞鳥狂熱,人類與動物自古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因此本能傾向是時時注意動物的存在。亞里斯多德《動物誌》是人類最早紀錄動物的著作,後來航海時代歐洲人從世界各地蒐集動植物與石頭,賣給收藏家以持續資助探險旅費,有些特殊動物引起注意例如長頸鹿、鴨嘴獸等。他們也蒐集世界各地人頭,鼓勵了各部落獵人頭的行為,後來甚至出現造假人頭;與此同時也有許多製作標本的專家、專門的收藏家等(這些人不親自出門,算是櫃子裡的博物學家)。而中國則有《山海經》,曾經過佚失又整理重繪,大多由各種現有生物拼湊的奇異生物;有趣的是山海經只有脊椎動物,完全沒有無脊椎動物,原因不明。

如果我們看整個台灣鳥類的發現歷程,最初第一階段當然是原住民,透過直接觀察,例如有所謂繡眼畫眉的鳥占,急促的叫聲代表今天不宜打獵,但仔細去想可推知以鳥類警戒聲為預兆並非毫無根據。第二階段是漢人來台,然而這些史料(台灣方志、台灣縣志、台灣府志等)所出現的鳥類記載,缺失太多,很多根本是猜測,甚至語多怪力亂神,毫無參考價值。直到後來外國人來台灣,斯文豪、掘川安市等人,才開始對台灣鳥類有詳細觀察紀錄。

接著講者從林奈的傳統型態分類學與二名法談起,談到洪堡透過觀察整理繪製精美的生物與高度分布圖(很有名的圖,之前《德意志》講座也看過)、華萊士歸納的沙勞越法則與華萊士物種過渡區,以及亞馬遜流域的觀察(提出如果是上帝造萬物,為何同一種猴子只出現在河的一側?)、貝慈(貝氏擬態)等,而華萊士與達爾文的演化理論缺乏關鍵的因子,之後由孟德爾的實驗補足使其完備。科學家Theodosius Dobzhansky就說:生物學的一切,在演化的基礎之下才有道理。

至今因為有DNA相關科技可比對物種親緣關係,修正演化樹,以類似鷹型態的動物為例,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鷹形目的動物,後來發現隼比較接近鸚形目或雀形目而與其他猛禽不同,新大陸兀鷹在研究中則有陣子被認為比較接近鸛形目,後來又歸到原本鷹形目,親緣樹往往不斷修正(講者說如肥皂劇劇情一般XD)。而國外甚至有論文研究大腳怪的棲地分布,還刊登在知名科學期刊,因為研究者發現這棲地與熊的棲地幾乎相符,判斷大腳怪其實就是熊;也有人研究小紅帽與虎姑婆故事在世界分布與差異的情況,以生物演化數據的處理方式梳理出童話故事的演化脈絡。

近年因業餘愛好者大量增加,也使得新紀錄種順勢大增,台灣的特有種也快速增加。有著很長犬齒的獐,直到2017年才發現是台灣第四種鹿科動物(十九世紀滅絕);灰鷽的百年錯誤直到2012年才確認;2014年起才發現台灣繁殖的小虎鶇留鳥與遷徙候鳥有形態特徵的不同(例如翅膀長度,留鳥短得多);上個月師大林思民老師也才發現新種的太田樹蛙;另外如泰雅鈍頭蛇、金門原生種蟒蛇,也都是新種。

最後講者談到大滅絕,主要兩個定義:1.短時間內75%以上物種滅絕;2.滅絕速率顯著高於背景速率。以此兩者統計,都差不多得出地球共經歷五次大滅絕的結果。而今進入所謂「人類世」,生物多樣性正以空前的速度消失中,而且由單一物種造成其他物種的大量滅絕,也是地球從未發生過的。尤其生物種類最多的世界熱點,也正是受威脅物種最多的世界熱點。由整個地球地貌改變也可知這一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關係,雖然相關關係不一定等於因果關係,但值得好好研究。生物多樣性是一個互相依存的複雜整體,仍充滿許多未知,我們盡可能維持大自然原貌,使其順其自然運作,否則人類終究會受到影響。

最後互動時間有人提到台灣單位物種的密度問題(好問題!),講者說很多人都會強調台灣多樣性世界第一,事實上地球物種種數有限,一塊大陸(美洲或中國)幅員廣大但物種再多也就那樣,就自然分布來看,用單位面積來看多樣性,不是很適合用於比較的指標。當然台灣獨特的部分是本身是高山島地貌多樣、位置在大陸與大洋之間、溫帶與熱帶之間,這會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他曾寫過一篇文章就在探討這主題:《臺灣的物種密度世界第一嗎?論一個臺灣特有且普遍的偽科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