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裡的昆蟲學家】李後鋒 副教授
昆蟲系副教授李後鋒說都市是人造的棲地,因此都市裡我們周遭的各種昆蟲等於經過人類的選汰,(講者說書蝨不是吃書頁,是吃書上的真菌,原來我的書上有真菌!@@")。1975年起開始有都市昆蟲學,在台灣的衛生昆蟲學,分為"都市昆蟲學"與"醫學昆蟲學",差別在於其是否為病媒。李後鋒本身研究白蟻。台灣有20種白蟻,巢穴裡的物種關係都不一樣,背後就代表20種生態系。
白蟻的調查數據量,台灣史上有兩次高峰。日本時代蓋的房子1895-1905都沒有留存,因為被白蟻破壞嚴重。日本派昆蟲專家來台灣研究防治,因此1911-1920是高峰,但最後徒勞無功。1980年起經濟好轉,木裝潢增多,因此近十年大量增加文獻。
他們的實驗室提供白蟻物種鑑定服務,會透過害蟲防治公司取得數據與採集,一方面也增強他們除蟲能力。而現在有FB社團,更有效率更大量的獲得第一手資料,甚至有網友貼出肥大的白蟻問說是不是蟻后?其實這是原本蟻后死去,正在培植的階級轉變中的白蟻,這類若只靠實驗者自己,很難有這麼多觀察。另外像是大水蟻(白蟻)有翅型飛出的時間過去實驗者難以統計,但現在集各地網友之力,立即通報採集寄送樣本,建立出三種白蟻的數據,獲得的不同種白蟻分飛時間分布的成果資料,一看就很細很真,過去根本不可能,這是民眾參與的成果。
白蟻防治與其他害蟲不同,白蟻巢內有上百萬隻,可延伸百公尺,八成以上的處理是無效的,白蟻死亡量若不到巢穴的一半,對於族群來說幾乎沒有影響。目前有一種真正要使用不污染而使白蟻脫殼過程死亡的藥物,但緩慢而昂貴。台灣算是白蟻友善國家,不太找除蟲公司,木頭不做防腐處理,甚至減少甲醛使用,被蛀壞了就換新,繼續供應白蟻新大餐XD。
然而白蟻在生態系中也有重要角色,是許多動物的食物來源,例如家燕築巢時間就符合白蟻飛出的時間。
【城市隱者的時光旅程】鍾國芳 副研究員
鍾國芳老師自稱是快絕種的植物分類學家XD,除了採集鑑定植物之外,也透過重建植物的親緣關係,追溯植物地理分布與演化等資訊。而人類的文明基礎其實與植物的多樣性一直是密切關聯的,不只是農業發展,包括食衣住行醫藥等各層面都相關,因此人類活動也對植物分布有很大影響,了解其中的關聯,也讓我們對歷史發展的視角廣一點。
構樹應該是台灣第一常見的樹,因為太常見沒人想採集。纖維強韌(現場帶一株來示範拗不斷),雌雄異株(分公母),但開花才能分辨,又稱鹿仔樹。它的果實是漿果,低海拔鳥類全都會吃。有研究者為探究過敏源,架設花粉捕捉器,發現有60%花粉都是構樹的,不過台灣可能比較潮濕,所以很少人花粉過敏,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馬巴德被稱為過敏之都,就是構樹造成。現在網路上有個GBIF資料庫,輸入名稱就可顯示該物種的世界分布,馬上可以看到構樹的分布範圍。
最早的紙用構樹造的,因為纖維長,有人就研究造紙術與樹皮布文化的關聯。紙對於人類文明極重要,前沒多久的書《紙的大歷史》值得一看。十八世紀詹姆斯.庫克船長,駕駛史上第一艘科學任務船到太平洋(我曾聽過,星艦企業號船長名字就是由他而來),在大溪地發現他們沒有紡織(紡織算是工業革命的先進技術),都用樹皮布,公視《我們的島》第832集《王國的挑戰》就介紹東加王國與樹皮布,紡織技術普及之後,因為樹皮布是需要人工製作的東西,反而有其文化價值,至今東加婚禮服裝也用,現今成為南島主要物質文化(老師帶了一塊圖案樹皮布給大家傳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2BH0RrckU
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中就提到:太平洋島嶼西化有個美妙的副產品,就是島上再也沒有萬戶擣衣聲了,因為樹皮布需要用打棒天天敲打製造。也可參考張至善《打樹成衣:南島語族的樹皮布及其文化》,有世界樹皮布的分布圖。而世界最古老的石拍打棒則出自廣西。樹皮布主要原料都是長纖維的桑科植物,而庫克船長1769年採自太平洋的構樹標本保存至今,可知太平洋島民是以根部萌櫱繁殖(無性),這些構樹從來沒有開花結果,顯然不是鳥帶的,是人為了使用而栽植。然而是誰把構樹種遍太平洋,直到復活節島?(老師在當地拍了張滿是構樹的美麗風景)
「南島語族」是個語言學上的概念,而非特定血統。因為語言是學習而來,人種可能不同,許多是移民(例如英語國家包含多民族)。例如台灣地名「麻豆」,源自平埔語的"眼睛",在太平洋島各種語言都很類似,直到復活節島發音都差不多,這類的語言比較就可建立關係。科學家透過基因體資料試圖重建人類從非洲向世界出發的遷徙路徑(Nature 2017),發現約三千至五千年前出現南島語族,一千多年前由南島語族完成人類拓殖全球的壯舉。這裡老師放了一段《海洋奇緣》的MV,正是表現了人類造船航行,逐步拓殖遷徙的過程。庫克船長仰仗羅盤等西方先進科技,歷經苦難到大溪地,發現當地人的語言竟與東南亞接近,就判斷這並非上帝在各地造人,而是這些人早已有能力遠洋航行遷徙。至今這仍是有趣的議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ZrAmRxy_M
關於南島語族起源有各種假說,1970年澳洲考古學者彼得.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提出「出台灣說」七階段,而中國大陸完全沒有說南島語的人,文化上無法反推,可以肯定台灣就是起點。第一階段是六千年前因大陸稻米農業發展導致人口增加,部分人移居台灣,就這樣待了一千年,發展出不同的南島語;第二階段是約五千年前,航海好手從東台灣出發到菲律賓,當地的人沒有農業,相比屬於劣勢,因此移民可能取代或與之混血。第三階段:4500年前進入帝汶,接連的拓殖,直到西元300-400年到達夏威夷與復活節島、西元800年到達紐西蘭。
賈德.戴蒙說「南島語族」是台灣給世界的禮物(這麼誇張XD),歷史語言學者白樂思(Robert Blust)分析說:台灣原住民的十種語言,包含所有南島語的多樣性,這是古老語言的特色。Roger Green的航海廊道三源說提出Lapita文化奠定南島語族拓殖太平洋的基礎。其他有各種贊成與反對的假說,然而問題是台灣本地的考古遺址太少,相關證據薄弱。2016年十月,Lapita地區發現四具骨骸,DNA顯示沒有混血,支持出台灣說。
老師又再放了一段《海洋奇緣》動畫片段,說明人類拓殖過程會把農業複製過去,因而改變地景;雞一定要帶,因為是重要蛋白質;豬也要帶,因為是肉質來源;此外老鼠也會跟著人跑。上述這些都構成重要的南島樣貌,這些人類的共生物種,無法自己遷徙,而是被帶離原生地,因此可以透過DNA研究生物遷徙過程推論人類遷徙。最早於1998有人用太平洋鼠DNA研究,顯示波里尼西亞人高超的航海技術;太平洋豬的DNA研究發現起源於中南半島,美洲出土一千年前的雞骨化石,可見南島當時已經帶去,用以換來甘藷,這比哥倫布還早。麵包樹的DNA研究呈現複雜交易網絡,無法鑑別古老支系;另外有個特殊的研究是太平洋幽門桿菌的DNA,研究結果也是支持出台灣說。
回到構樹,它的DNA何以能用來研究南島語族的遷徙,並支持南島語族出台灣說?必須釐清它是否起源於台灣,且證明它是無性繁殖,才能證明人類傳播;也須證明構樹是否為古代引入,傳播路徑是否與人類學其它推論一致。由於多數島嶼已無樹皮布文化,相對於麵包樹來說,構樹更能保持古老的遷徙印記。於是老師他們也與智利有類似研究主題的團隊合作於世界各地採集構樹,經過各種研究證明,構樹的確起源於台灣 cp-17(我也不懂這是什麼),PCR反應也證明遠大洋洲都是雌構樹。另外今年最新尚未公開的研究,透過葉綠體全DNA定年,得知台灣cp-17於兩千年後到達復活節島。另外也有利用RADzseq分子技術重建的太平洋構樹傳播歷史。以上這些結果都嚇死人的與人類學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可以很興奮的說,構樹DNA提供了南島語族出台灣說的第一個民族植物學證據!
(東加的樹皮布,給大家傳閱)
最後老師也說可以上網看大愛台的節目《打樹成布-南島語族出臺灣》介紹相關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e89nWbQB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