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 為自己閱讀[想像文學]:管窺梅岡城-守望者的天空與地界--蔡秀枝主講

【哈波·李《梅岡城故事》與《守望者》】
(商務120/台灣商務70館慶活動系列講座之二)

(2016/12/21)台灣商務印書館因為70周年慶(連上海時期算起就有120年),最近於每周三主辦「為自己閱讀」系列講座,依據《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所提的七種類型書籍,作為講座的七場主題,邀請各出版社共襄盛舉。重量級講師使整個系列感覺都很棒,除了第一場財經書以外其他我都想聽(咦XD,排擠財經難怪我只能當窮鬼,哭哭)


這晚第二場的主題「想像文學」是蔡秀枝教授談《梅岡城故事》和《守望者》。經過這一番導讀,才知整個脈絡的曲折,文本與出版的某種錯置造成不可預期的震盪,至今仍撞擊著讀者圈與整個美國社會。非常精彩啊雖然好像老師把雷都暴完了(咦),但對於我們這種沒有慧根的讀者來說(XD),蔡秀枝老師的分析以及主持人楊照老師的補充,可帶我們領略更多不同層次的訊息。

哈波.李年輕時最初所寫的原稿其實就是《守望者》,以26歲女孩角度述說南方社會的黑白種族衝突與法律問題,然而出版社編輯認為內容不佳且過於負面,非常不適合發表,於是在編輯指導下花兩年改寫成《梅岡城故事》。此書一出版即獲得極大成功,並得到普立茲獎,也成為美國經典閱讀教材(每年基本十萬本版稅賺一輩子哇!)。奇怪的是作者從此不提這部作品,也不願受訪,而且一停筆就是55年,直到2015年把原本書稿《守望者》也沒什麼改動就出版,似乎一切終於有了答案;結果是美國讀者非常挫敗,難以接受這部作品,書評與各大書單也都不願將之列入,這是有趣的現象。

因此,這兩部作品雖有密切關聯,《守望者》卻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續集。

1960年出版的《梅岡城故事》是以六歲小女孩角度述說律師父親為受迫害黑奴伸張法律正義的正面光明故事,塑造白人父親的英雄形象,不過對黑人來說本書仍被認為帶著歧視,只是滿足白人面對良心的反省。而在所謂初稿的《守望者》裡,卻摧毀了前書所建構的正義假象,反而呈現多方面的人性汙點與複雜;另一方面,當面對道德抉擇、政治判斷或社會規範等各種大帽子加諸於人時,又透過角色闡述應以家人之愛跨越這一切,是非對錯並不那麼分明,在幻夢與幻滅之間須尋求自我和解。

在《守望者》中一再反映的以法律界定黑白種族所謂「隔離而平等」觀念,倒令我想到最近社會談論的「專法」邏輯,人們對於異己的仇視和自我合理化的觀念大概不太容易進步吧!
相對於《梅岡城故事》單純直向的理想訴求,《守望者》可能文筆欠佳(畢竟是初稿),但作者試圖用文學工具去接近現實、看清現實,其所設計的成熟省思遠超過1960年代美國南方社會;2015的今日回看這本作品,對於這樣複雜人性的交織,或許才比較容易被人接受。這也是為什麼原稿重出會造成如此震撼。然而當初出版社編輯要求重寫的決定以及《梅岡城故事》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對照起來又似乎諷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