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 不讀現代詩,你錯過了什麼?--楊照新書講座

(2016/7/31)因為我真的讀不懂現代詩,所以今天來聽楊照老師講詩。這場是楊照的新書講座,短短一小時,老師談了詩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意義與其對人生活的反思,在事例中的歷史背景和詩人營造的空間情境,老師的講述傳神而迷人。至於聽完這堂課我是否就懂詩?當然沒這麼神呀(我駑鈍),但至少逐步累積與閱讀或可慢慢搭建出進入那世界的通道吧我希望。然而其實有點不好意思的是我沒買新書,帶了本舊作「霧與畫」,所以是等別人都簽完了,才走上前最後一個給楊照老師簽。(楊照著作極多,這本是厚達600頁的台灣文學史散論,今天講座中部分內容這本書裡也有相當篇幅談及,蠻巧的)


一開始楊照談現代人生活常因工作導致感官的遲鈍,忘了怎麼運用感官來接觸世界。大人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小學生,上課時往往五感在半關閉狀態,下課十分鐘卻感官敏銳而密集地活著。即使到異地旅行,千萬年人類演化的本能應該使我們到陌生的地方會武裝感官,變得敏感,但現代旅遊卻常也只是驗證在旅遊書上看到的照片。這樣遺忘感官地過生活,人們常會透過語言作為中介手段,了解世界。

人無法離開語言活著,語言幫助我們思考、幫助我們經驗;然而語言不只是工具,也是種限制。語言控制著我們,語彙、習慣,都操縱著所有生活。這不是我們能選擇的,我們與世界之間站著語言。有一種藝術形式:現代詩,不把此當作理所當然,其內在精神是對於我們熟悉的語言文法抱持敵意,看作邪惡力量,提出挑戰並創造可能性。此般在語言中不自由的狀態,也許大多數人不在意,但詩人在意。(與傳統詩不同,傳統詩是要把語言做更好的運用)

因此楊照說自己人生閱讀軌跡裡,曾多次問自己:不讀現代詩,錯過了什麼?他認為錯過的是一個機會,重新認知語言的機會。

(這令我想到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所提的一段,似有異曲同工:「有時候,我覺得人類最特出的才能—即用字遣詞的能力--似乎感染了一種瘟疫。這種瘟疫困擾著語言,其癥狀是缺乏認知與臨即感,變成一種自動化反應,所有的表達化約為最一般性、不具個人色彩、而抽象的公式,沖淡了意義,鈍化了表現的鋒芒,熄滅了文字與新狀況碰撞下所迸放的火花。
在此,我並不想去探討文字傳染病的可能來源,不管這該歸咎於政治、意識形態、官僚體系的一元化、大眾媒體的壟斷、或是學校散播平庸文化的方式。我感興趣的是健康的可能性。文學,而且可能只有文學才能產生抗體,抵禦這種語言的瘟疫。」)

川端康成的小說作品,其中一部份迷人之處是來自其特殊的日語。這肇因於他年幼時家庭經歷連續死亡打擊,心理創傷使他有很多年說不出話,失去用語言與世界聯繫的能力。語言幫助我們用固定方式處理訊息,因而我們總容易受到語言系統先入為主的判斷跟著走。川端康成的經驗導致他失去常識判斷輕重的比例原則,以其獨特的話語彰顯出來。因此雖然他的作品都是小說,但那就是現代詩。

楊照年輕時讀里爾克「馬爾他手記」,他認為這就是一本「現代詩完全手冊」。例如寫到街角一位摀面哭泣的悲傷女人受驚抬頭時,悲傷的臉仍留在手上,呈現內在的「非臉」,這意象雖無法解釋,但產生的衝擊引起他好一陣子對臉的恐慌。

另一首「古老的阿波羅軀體」,那是個無頭的雕像,但卻似有什麼在凝視著你。因為它太美,美的強大吸納了你,使觀賞者自己主體變成被動受體。然而此詩會成為經典,卻是因最後一行的後半句:「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這突兀無法銜接的句子。楊照說到我們若願意整理自己領受美的震撼經驗,可以想像人面對美好的東西,常會感受到:我值得嗎?如同在喜歡的人面前,自己總會擔心在她眼裡是什麼人?美的東西,使你產生自卑、自覺,這才真正領略到美。它是一股巨大力量鞭打你,逼使你必須改變,才配得上這美好東西;於是它不再是外來的,而是變成你內在的一部份;它提醒你在世界做為一個人的主體,把你拉上來。這是只有透過詩,才能使你領受的、推理的東西。(歐買尬的這段好美!)

錯過這樣的鞭子鞭打你,對得起自己嗎?生命給我們同樣的感官、時間、經驗,我們該怎麼用它?現代人常說的「做自己」,就是放棄勇氣的挑釁,放棄活著的價值。(好嚴重的港節ㄚ)

楊照提起少年時所讀的50-60年代台灣現代詩,為何在那時代會產生這麼濃縮的精彩作品?半世紀後的今天,這些名字(周夢蝶、洛夫、商禽...)還留在我們中間。

這不完全是歷史偶然,而是歷史情境給了他們最「豐富營養」的環境,這裡的「豐富營養」指的是他們在大時代戰亂中的巨大痛苦,再加上可怕的政治權威壓制,連說的權力都沒有。這樣的壓力若沒有發抒,會變成巨大的傷痕,就在此時接觸到西方現代詩,誤打誤撞,用來隱晦地表達這些痛苦焦慮,卻成為具有超越性、普遍性的作品,反映人與世界的痛苦。到了今日,這些詩又更有奇特的力量,把我們帶離溫暖麻木的同溫層,帶到更緊張、更認真的生活,應該為自己而活!

因此最後楊照強調,現代詩精神是「自我」,是「為自己而活」,這裡指的不是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的自私,而是我們應忽視別人給你現成的答案,才能活出自我的飽滿與充實。他說到台灣的一個悲哀是我們被教育體制與社會文化扭曲,總是為別人活得認真,在課業與工作上都是進入這種集體的模式與體系之中,真正只要為自己負責時,腦袋卻沒有認真用功,只想休息把剩下時間打發掉,這是不可思議也不可原諒的。

隨後的互動時間,楊照補充道通常詩人對事情也模糊不清時,寫的詩才好;若有具體想法意念,再以現代詩形式包裝表現,隱藏起來,通常不會是好詩,也看得出來。現代詩人往往是以問題出發,最後依然終結在問題而不在答案;而讀者讀詩,讀到的可能是自己,而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

※結果最重點忘了說,最後補充:本場講座是要推楊照老師兩本新書:《現代詩完全手冊》、《詩人的黃金存摺》,我都還沒看啦!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