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 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柯金源、胡慕情

(2018/01/23)講者都很棒但內容沒辦法筆記,這次就不整理了(附上直播錄影)。衛城總編輯小瑞說兩個不同世代的環境記者,慕情和柯師傅,看頭髮就像小丸子和爺爺XD。柯師傅簡要的述說幾十年來台灣政治經濟發展與環境的變化,例如藉由宜蘭與雲林的對比,回頭看政治人物與企業誠信的問題,他說「用二、三十年來看一件事情,是很殘酷的。」最後他以米勒《拾穗》這幅畫說到「人與土地的連結需要被細緻的描寫」;再看淡水河口採集文蛤的畫面,不正是台灣版的拾穗嗎。


然後慕情超厲害啊用短短時間講了大概兩三場演講的份量吧而且速度超快連誠品敦南整點那惱人的各國語言超長溫馨提醒廣播都不構成威脅直接衝過去!(眼冒愛心😍)慕情講的內容格局超大,從Story的意義說起,簡明講了一段新聞學和倫理思考,一段台灣史關於從戒嚴到民主化隨之而來資本力量干預,對媒體與環境運動的影響,再扣連到社群網路與獨立媒體興起而反過來對置入主導的主流媒體的影響等等;然後帶聽眾快速理解樂生、霄裡溪、蘇花高、核食等等議題的脈絡與其中的糾葛衝突。

總之請支持衛城出版新書:柯金源《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以及兩年前出版的胡慕情《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


(演講錄影: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