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先談起自己從小就是對地理非常癡迷的地圖控,以及為什麼會投入航照研究這主題的緣由。這些美軍航拍約七千張9x18的底片,拍攝間隔疏密不同,標示的經緯度座標範圍太大且可能出錯,加上有時可能雲層遮蔽,難以比對,但通常拍攝是連續的,只要把航照定位一張到Google Earth,就能按圖索驥,甚至進一步推估,解開飛機的全部拍攝航程。
近年網路上對於台灣空襲的歷史書寫蓬勃,但有很多都是錯誤的,因此第一手資料以及正確的解讀非常重要。同時也須對軍事史有所理解,例如比對轟炸或部隊駐紮等資訊,建立對戰爭的認知、了解進程。像是戰爭前期常以廣角拍攝大範圍,後期則會長鏡頭呈現包括農舍等細節。
定位了,然後呢?藉由地理知識對變動的解讀,使故事出現。例如學生們難以搞懂的三年輪作法,只要一張七巧板式的航拍就一目瞭然;例如沖積扇美麗的辮狀河道前後巨大變動,顯示戰後的築堤過程,如同女孩紮起了馬尾。另外關於戰時林業,日治時期史料只有官方林場紀錄,但其他非官方的砍伐狀況沒人講得清楚,航拍就是光學留下的證據,甚至可以看到有新伐木都拍出來,還能看到移民村。美軍當時可能不知其意義或者誤判,但今日這些照片卻能填補台灣史料漫漶的區塊。
從草嶺航照了解這是地質的敏感地區,人的身體受傷例如腳扭到,之後會容易在同一個地方受傷;土地也是、山也是。這是「復返」的知識學,我們藉此討論災難,不斷積累,或能推測哪些崩塌還會再發生,歷史航拍也能銜接這一塊。
航拍裡擁有巨量資料,有時需找到檔案支撐地景,或(跟雷老師)出發去地理實察。底片有些沒標示,可能也不只台灣,會涵蓋東亞範圍,甚至有跑錯棚的XD例如歐洲或格陵蘭的航照。而接下來還可以進行的方向,像是農復會(航拍一百萬張)、黑貓中隊U2的航拍、聯勤圖資等,都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再加上台灣本身在歷史的特殊處境,歷經各個不同勢力的統治,清代的輿圖、法國、日本、英國、美國,可以看到各國都用各自不同的製圖方式描繪台灣,成為一個歷史的疊加過程。
透過地圖,故事一層層疊在一起,壓縮了一百多年的時光。以樂野為例,比對口述史,從航拍中的竹子、杉木、茶的植被變化,竟可以呈現原漢鬥爭史。最後在互動時間,湯姆也解釋了藉由崩塌來分辨觀測與實測,航拍與衛星影像的不同,以及在印刷上所選擇的處理方式(因為湯姆對印務也是專業),最後選擇了彩色而非純灰階呈現,湯姆說:「顏色是歷史的一部份。」
現場也有兩位作者,《空襲福爾摩沙》的作者張維斌(湯姆說這本書大量使用第一手資料),以及《樂土》作者朱和之。朱和之也講了一小段,他說歷史小說《樂土》就是受到湯姆地圖控講座的啟發(我知道我知道我有參加XD),描寫野呂寧測繪地圖,為了日本帝國的征服目的。他說當時日本就是用地圖定位火炮,以科學的計算可以越過山,打到另一邊的太魯閣族,造成原住民極大恐慌;台灣許多地名被日本人取名定名,與原初指涉範圍不同,而地圖就是國家權力的展現,也為統治者征服提供了法理根據。
黃湯姆本人提供的新書發表會逐字稿:
https://www.facebook.com/tom.houng/posts/10213759451993804
(圖說:被湯姆貼著滿滿航拍定位的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