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 神秘地圖控限量講座第二季第三場:戰時航照與地景變遷--黃湯姆

(2017/3/31)大雨中來到淡水「有河book」書店,參加這晚黃湯姆的地圖控講座,講戰時美軍航照與地景。現場許多據說是地理系的同學,相形之下我對這一切是大外行,能吸收消化的內容有限,但航照牽連的時空脈絡太過迷人,還是收獲很豐富很開心!我試著整理這份不太像樣的筆記,接續上一場地圖控講座的記憶,就這些理解片段構築出對於這龐大知識網的初探。隨後也附上黃湯姆自己的講稿和延伸書單,留存作為不同角度的映照與閱讀這塊知識領域的基石。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對台的航空偵照底片罐,約有七千多張,全部上網供公眾查閱。因此這批航照無關美學和文史紀錄,第一時間就是機械構圖,是與轟炸目標息息相關,以戰略目標為第一優先的影像。自1943年開始偵照,1945年美軍第五航空隊對台轟炸,到戰爭結束與國民政府合作繼續拍攝(或者也可視為冷戰),影像的生產方式也構成我們看待戰爭的方式。而對今日的我們來說,重要的則是透過其所記錄的水文、人類零散聚落等資訊,找到範圍,並判讀背後的脈絡。

蘇珊桑塔格說「製造戰爭與攝製照片是兩種兩相疊合的行為。」在戰爭中,區域空白是最危險的,因此有時航拍會沿著山飛行,圍繞照片上的車埔社聚落拍攝,即使其不具戰略價值。有時拍攝到清晰的機場設施,也懷疑是否為欺敵的假機場;日治晚期全台共有七十幾座機場,這在洪致文《不沉空母》一書有詳細考察。美軍拍回航空偵照,經由情報人員判讀,再加上其他測量資料編輯再製,成為製造軍事地圖的原始素材(以一張淡水地圖為例,有的會有一圈圈同心圓狀的以「有河book」為轟炸目標的地圖,咦XD,不一定真有執行。)因此談偵照之前,先談地圖。

自1884法軍與大清國發生海戰,就有對基隆的迅測地圖。1895年日本來台,師法法國系統繪製地圖,後來改普魯士系統;地圖上可見中央山脈區域是空的,日本如何把這區域填滿?繪製地圖的目的,從原本是為了攻打,到後來為了統治。在這張1914年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記錄寫真的照片裡,看到的一群人在草屋前合照,下一張就是燒毀的照片;因此照片不只是戰爭的反映,日軍以摧毀這個行為,遂行戰爭的完成。這群人有重要的製圖技師野呂寧,以及從服裝判別背後的軍人、警察、及其他測量員;由此可知,地圖測繪必須早於部隊,之後只是再精準化。這被稱為「探險測量(武力測量)」,範圍包括太魯閣周遭的能高山、合歡山等,最後則發生了著名的「野呂寧山難事件」;野呂寧與太魯閣戰爭的故事也成為朱和之得獎歷史小說《樂土》的主題。野呂寧的紀錄會寫成報告稱為「覆命書」,例如其中的「南湖大山覆命書」就記載他的測繪隊伍成員其實包含很多南澳番(原住民),這些南澳番也清楚他們測繪調查的區域就會是日軍攻打的區域,因此會協助日本人對付其他部落,卻也繞開自己的部落地域;野呂寧把這情形記錄下來,也反映當時日本人利用原民間的衝突進行操作,導致部落戰爭。

戰爭科技的提升導致自波灣戰爭以始,開啟了新型態,如法國哲學家Paul Virilio所說的「觀看即摧毀」,至無人機時代更是如此,驅動觀看的東西就是戰爭的命題。我們在一張日月潭大觀發電所的航照中定睛尋覓,逐漸聚焦那四顆墜落中的兩千磅高爆彈被凝結在時空中,可以想見下一瞬間會是什麼畫面,但我們要做的是回推這段航程,經過了哪些地方,「反轉戰爭之眼,重見大塊地景。」航拍檔案因為經緯度,我們在中研院資料庫系統上看到的不一定是台灣,也會有其他國家,這也揭示了當時東南亞的戰略地界。當我們看見各式各樣的戰爭影像,例如新聞照片裡的人物們,新聞是帶有政治宣傳目的的單一聲道言說,但即使是這樣的照片,對於我們而言都可以從中觀察蛛絲馬跡,這些影像記錄歷史參與者,每個個體都有不同面貌,可能有些就像《二十二條軍規》小說裡的約瑟連,歷經永劫回歸的遭遇。這是我們要去還原的。

回到美軍航照,我們可依河流、道路、聚落,「按河索驥」定位時空(即使有些可能是高雲蔽的失敗影像),例如辮狀河道、植物分佈;每一種樹的樹冠不同,近年還有出版一本《航照樹語》,可以透過航照判讀常見樹種,藉此我們可以分辨竹子與闊葉樹、造林,甚至能從植蔽變遷看到原漢勢力的消長過程;當然航照之外仍需要二重、三重的史料佐證,例如地方耆老田野訪查等。

我們從航照中看到八里沙洲的變化、沙崙的石滬群;看到大甲溪流域的水田旱田分界線(水田旱田各有不同作物利用,水田是水稻、小麥,旱地則有糖廠,種甘蔗或是茶),水圳順著地勢造,以此看到大肚台地的農耕發展與地形相關,構成地景。湯姆認為最美的一幅航照是大雅的散村,其次是桃園埤塘與金門旱田。接著我們看到一張有趣的圖景,水田旱田分布竟宛如七巧板碎散開來與地形無關,這是嘉南大圳,代表十五萬甲農地改造,有水路和排水溝;但烏山頭水庫不夠同時供應所有水田,因此農田進行三年輪作,產生了這樣的地景(好有趣啊!)。然而這樣的制度於戰後改變,新增了曾文水庫,農地變成工業區、魚塭等不同土地利用。然後我們看到湖口台地,工業群落與埤塘地形的關係;河川浮覆地總是資本進駐,建堤防之後建立移民村,有傳統水田,也有大型農業區塊屬於糖廠,這些都與最早的農民運動相關。

因此,黃湯姆引David Harvey在《資本的空間》所說:「這一切的整體作用就是資本主義不停創造地理景觀,以促進它在某個時間點上的活動,最終卻必須在稍後的另一個時間點將其摧毀,以建立一片全然不同的地景滿足對持續資本積累的恆久渴求。這就是銘寫於資本積累的真實歷史地理景觀上,一部創造性破壞的歷史。」

航照紀錄地理區塊使我們看到百年之前舊日地景。莫拉克風災小林滅村,這類災變有其長久累積的原因,可能與大規模砍伐、樟腦開墾,或是造林可能是經濟樹種,過去也可能有過類似崩塌等,史料有限難以判斷,於是可能有些人會拿有限史料做自己的解讀(例如某些人會說大多樹都是國民黨砍的),這時航照就成為另一項證據資料。航照配合Google地球比對,可以運用「圖像疊加層」功能這非常好用的工具,甚至不只俯瞰的套疊,也可針對傾斜航拍做調整。於是我們能藉此推斷並還原都市擴張的過程,例如今日省道就是日治時期舊有的車行道路。一張傾斜航照對應到海豐島,這就是今六輕所在地。另一個明顯的外國例子是我們可以看到1934-1945華沙城市因隔離區而消失的過程。而且Google地球有歷史圖資功能(好強大!),可以快速地從衛星圖觀察地景變化(地景變遷研究,大概至少要五萬分之一)。

P.S.根據我國「要塞堡壘管理法」,軍事基地都需馬賽克處理,這是我國與Google地球的合作方式,不過只有最新圖層馬賽克,所以只要回到一兩年前的歷史圖資就全都是清晰的......因此,只要在最新圖層看到的馬賽克,就表示這裡是軍事基地,一秒轉換成清晰圖XD。當然現在世界各國都清楚衛星能力,早已不是在這個層級做保密了。

▎第二季分享書單:
戰爭與電影:知覺的後勤學(Paul Virilio)
世界標靶的時代:戰爭、理論與比較研究中的自我指涉(周蕾)
旁觀他人之痛苦(Susan Sontag)
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Nicholas Mirzoeff)
所信即所見:觀看之道,論攝影的神祕現象(Errol Morris)
不沉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洪致文)
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張維斌)
全島要塞化:二戰陰影下的台灣防禦工事(黃智偉)
台灣航空決戰(鍾堅)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宋怡明)
佐久間總督カラパウ討伐軍記錄寫真集
太陽旗下的凝視:日本時代台灣寫真帖特輯(攝影之聲)
米軍の写真偵察と日本空襲(工藤洋三)
航照樹語:台灣地區常見樹種立體像片對判釋(農林航空測量所)
第二十二條軍規(Joseph Heller)
第五號屠宰場(Kurt Vonnegut)
單車失竊記(吳明益)
樂土(朱和之)
廣島末班列車(Charles Pellegrino)
天空的情書(譚端)
飛行的奧義(Mark Vanhoenacker)
越戰空騎之旅(Robert Mason)



(黃湯姆講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