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5)這晚來誠品敦南聽《Fa電影欣賞》雜誌的主編徐明瀚談約翰伯格,他以簡明易懂的方式談約翰伯格的思想作品及其他與之相關的重要作者,對於我們這種一般讀者來說算是相當棒的入門導覽。台灣對約翰伯格不算陌生(某女神說約翰伯格必讀)(以發音來說應該叫伯傑,但習慣翻譯如此),講者說,約翰伯格在台灣近年藝術評論類應該是出版量最大的作者。今天11/5很巧正是約翰伯格生日,金馬影展紀錄片《約翰伯格四季肖像》正在上映,其中一位導演也是知名女演員蒂妲絲雲頓,恰巧也是這天生日。
一般提到約翰伯格,就會想到《觀看的方式》這本書,但《觀看的方式》原本是BBC於1972年的節目,由於他演說能力極佳,使這個節目大受好評。那是個電視電影印刷媒體都才剛開始興盛的年代,他把繪畫、攝影、雕刻等等各種藝術表現都視為影像,著重於探討影像如何被生產、藝術家如何操作影像、大眾又如何接收影像。伯格原本是個藝術家,後來才漸漸從事寫作,因此和學院背景出身有些不同,比較少用專有名詞,甚至會拿掉一些標題,使讀者在流暢中轉換主題,夾敘夾議的文字常帶著關懷情感,有很多富文學美感的句子(或許也可說他在玩弄文體,甚至在版面裡玩弄圖文的關聯性),深究其中又會發現他其實常與當代名家對話。
伯格自詡為左派,崇拜馬克思和班雅明。他的著作《第七人:歐洲農業季節工人》概念典故源自一首詩,說到其他六個人都在做農民日常工作,而你應該做第七人。講者徐明瀚以此為起頭,把伯格的身分大致分為七項,便於一般讀者有初步了解:
一、思想家:伯格與其他思想家的觀看之道
二、攝影評論家:攝影的意義與異議
三、藝評作家:從人性重新理解繪畫
四、素描家:素描的行動/情動力
五、文化評論家:馬克思主義者的社會批判
六、美文家:書的形式與敘述方式
七、演說家:BBC電視與電影紀錄片」
當時英國有一波「文化研究」的浪潮,一方面起於社會階級對立,一方面是文學系不與外界對話,逕自走向學院派那種詰屈聱牙的艱澀。伯格說:「越是資產階級壓迫,左派就越興盛」、「在地獄的團結遠比在天堂的團結更有力」。當時有些例如雷蒙威廉斯、霍加斯等工人家庭背景的學者,透過一些課程把「文化關鍵字」教給工人階級,讓工人們開始懂得知識分子使用的一些Keyword,關鍵字不被知識分子壟斷;理論家也開始研究羅曼史通俗小說,從市民階級去理解世界。伯格就是跟隨此脈絡出來的,但後來他也覺得「文化研究」又走向太過理論,於是抽離開來,與班雅明、桑塔格、鄂蘭等非學院派作者,以及依然是學院派的羅蘭巴特,進行不符學術體例的書寫。散文書寫對於一般大眾是重要的起頭磚,而重要的學者也會對此類著作回應。
中文所謂「觀看」,原文其實有很多種:looking、seeing、sight、regard、look at、gaze...等,每個意義都不太一樣。「Regard」原文有關注、注視、凝視的意思,強調與被觀看者的關聯,因此這一單字可貫穿所以桑塔格和伯格的觀看方式;然而中文書名《旁觀他人的痛苦》原名也是用Regard,與「旁觀」是矛盾的,但旁觀也切合書中所談凝視痛苦之後的影響,這拉開的空間引發有趣的辯論話題。另外像「Sight」是視覺,指有感覺性的,討論發送與接收彼此的差異是什麼。
與班雅明對話談攝影:布列松所謂決定性的瞬間,伯格的攝影評論比較不認同。照片重要的是能否呈現永恆感,而非某一時刻的樣子;是瞬間,也是永恆,被攝者的整個世界都被抓住了。照片應引發觀者的好奇感、時間感,而非時間切割,是歷史記憶與開創未來兩者的加總。另外談到所謂的Aura靈光消逝,在BBC影片裡,伯格用令人震驚的手法表現藝術品成為複製品,被切割、被大量複製。機械複製時代來臨,使影像的減損、變得廉價,觀看方式改變,但又因此能大量流通。這意味著民主時代到來,更多人認識藝術。「影像就死掉了,可是它也自由了」伯格基本上認為這樣代表一種解放性,是好的,但也探討影像生成與消費的兩面性。
與巴特對話,討論所謂「刺點」:攝影解讀,大多是以符號學,屬於知識層面。巴特提出刺點,意指如一箭射來的感動,無法解讀的著迷,已超出符號面向。
其他例如與桑塔格對話談痛苦的照片、與德希達對話談動物是食物也是救贖的兩面性(XD)、伯格的藝術評論也不做形式分析,而是感受藝術家身體與心靈如何決定繪畫,談藝術家的難題與侷限性。
《班托的素描簿》封面設計是一句手寫英文:「再畫一次的衝動(impulse)是怎麼來的?」本書內容是伯格無意間找到一本素描簿,自己認定這是古代哲學家斯賓諾莎的素描簿,開始以此簿畫素描。他說素描是一個定位的動作,安放自己在這個世界裡,與所繪之物的關係。伯格深入研究斯賓諾沙,然後不寫學術論文,而是寫出這樣一個奇特的書。「素描這項動作能觸碰到某種比邏輯裡存在更為初始的東西,或被這些東西觸碰到」、「故事會引發某種東西,好像是被閱讀的那個故事的血液,與閱讀者的人生故事的血液彼此交融」、「神秘不是某種需要解開,而是需要隨身攜帶的東西」
「神秘」與「時間性」是伯格總是在談的。藝術的思考者,應該是帶著事物本質的神秘去移動,思考怎麼去呈現原本企及不到的東西。這神秘不是故作玄虛,而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相遇共處的信念。
(懂這裡在說什麼嗎?其實我也似懂非懂,還是讀書吧!XD)
《約翰伯格四季肖像》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eYGToKaU58
《觀看的方式》中文字幕對岸線上看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617513/
約翰伯格畫的蒂妲絲雲頓素描
謝謝你的筆記,總是很用心。收穫不少.
回覆刪除謝謝^_^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