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 閱讀「帝國」:《世界帝國二千年》新書導讀--蔣竹山

(2015/11/14)今晚來誠品台大店聽《世界帝國二千年》新書講座,時間不長只有短短一小時,這是我第二次聽蔣竹山老師演講(上次是永樂座的"閱讀一戰")。也許因為主題的關係,兩次歷史講座都不是聽有趣的歷史故事,而是老師用淺顯明快的方式概述不同史觀學者們的歷史書寫脈絡,帶給我們回觀歷史的新角度與面對這類厚重著作基本的入門指引。我以為這是更深一層的鏈結人類世界的過往與現下時空處境,也才有機會能碰觸歷史研究者們對文明軌跡的細觀與思索。



●「帝國」的概念

一開始老師從1830年美國畫家Thomas Cole的系列風景畫談帝國的概念,畫家以風景表現意涵,把帝國喻為進步史觀的生命體,從出生到毀滅的進程:1.盤古開天→2.田園之秋→3.輝煌建築(羅馬柱式建築、海港、人民群眾)→4.混亂黯淡(雕像毀壞)→5.平靜終結(沒有人、建築崩壞、植物纏繞覆蓋)。當時對帝國的想像如此,以現代看覺得是刻板印象。而近代一般都把帝國塑造成是邪惡的、具侵略性質的,是一種特殊政治的存在,操縱在特殊性格的人手中,是非常時期的產物。

然而,帝國可能其實是一種包容性較強的政治形式。帝國的種種被標籤化,是民族國家角度的帝國書寫。

相對於David Armitage的傳統帝國史,現在學界的看法偏向"新帝國史",帝國的官僚體系和疆域都充滿複雜度。「在新帝國史的影響下,過去的中心與邊緣不再是固定的。」英文書名的副標題為"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凸顯"權力"與"差異政治"的關係。因此,帝國以不同方式對待不同族群人民,其內部差異與政治運作,這概念是貫穿整本書的核心。

相較於十九世紀之後所強調的"民族國家"的狹隘(排他、同化、驅逐、疆界固定等),龐大帝國疆界是流動的、體系有彈性。然而傳統歷史書寫學科化之後,強調民族國家特性,研究範疇以此為基礎畫分,形成劃地自限的框架,很多東西就看不到。其他像是余英時的歷史書寫是反理論的,他以社會科學方式,用思想史回應資本主義沒有在中國萌芽的命題。新的歷史書寫放入全球史的脈絡(跨國的、比較的研究),是這十年的研究趨勢,也反映時代變化,呈現複雜性。也因此,當教科書又回到國別史、斷代史、民族國家的史觀,難怪要反對課綱。

野人文化出版的《帖木兒之後》講的是帝國史,卻是中亞帝國史觀,跳脫歐洲中心論;當時南方朔推薦序就提到Cooper這本尚未翻譯的書,可見南方朔的閱讀領域很令人驚訝!

●一張圖表看懂台灣的歷史出版市場

《萬曆十五年》是不敗經典,也是出版界最奇特的事,出版社都不存在了還在賣(XD),偶而還會進出排行榜。

台灣的歷史出版老師將之粗略分為四大類:
1.環境與歷史:《槍砲 病菌與鋼鐵》、《哥倫布大交換》、《瘟疫與人》、《1493》、《文明的力量》
2.帝國:《帖木兒之後》、《世界帝國二千年》、《看得見的城市》、《未竟的帝國》、《文明》
3.大歷史、比較史:《人類大歷史》、《西方憑什麼》、《文明之網》、《大分流》
4.物的交流:《維梅爾的帽子》、《青花瓷》、《植物獵人》、《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大探險家》

這些出版,都在談一個大命題:為什麼是西方征服其他世界?

學者大致分兩類:[物質文明說]與[環境/地理決定論],這兩派一直在打架。例如<國家為什麼失敗>作者認為環境地理派學者很可笑,他強調問題是"制度"。因此在閱讀上我們也可注意這些學者們所提供的切入觀點和思考方式,而這類大本的歷史書寫,學者們往往都是有進行實證研究加上整理各家研究的精華,相當不容易。

至於入門書,可閱讀新清史派學者Crossley的《書寫大歷史》。

●結語

帝國能夠維持數千年,畢竟有其擅長的特色,當然不可否認也有壓迫面向。人類歷史上政體一直在變,政治形式也有各種不同想像,其實我們在科幻、奇幻文學中也常見(^_^),不同的政治體制很難說哪個一定好或壞,而是處在不同的光譜位置。最後老師說:《世界帝國二千年》這本書可與《帖木兒之後》一起讀,作相互參照。

最後最後,八旗文化編輯許奕辰說,這是八旗全球史系列的第一本,以後還會有更多喔(拭目以待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