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 高俊宏《陀螺》新書講座:《群島藝術三部曲》與失能空間

(2015/10/31)偶然得知這場藝術家高俊宏的「陀螺」新書發表講座,老實說這是我完全陌生的領域,之前僅有的認識是Okapi介紹這[群島藝術三部曲]的出版,呈現其自身不可思議的踏查旅程。尤其是他以藝術行動的方式與"失能空間"(俗稱廢墟)發生關係,並探討社運、歷史、空間等,與藝術的關聯,使我印象深刻。於是這日我來此聽講,位於巷弄裡的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不是MOCA當代藝術館喔我險些跑錯),旁邊就是傳統市場及廟宇,一個不顯眼的所在。



然而對這樣的藝術形式我所知幾近於零,聽講中藝術家本人也很跳躍的,有不少東西我欠缺消化能力,難以統整連貫,只能盡量理出具體資料。(所以這篇筆記自己也很多似懂非懂超挫折唉)

甚至在最後互動時間,連聽者們的發言都令我無法理解,倒不是困於專有詞彙,而是也許我缺乏知識脈絡,對他們侃侃而談的諸多形容只覺空泛,不知其所言意義為何。這也大概是以往聽講從未有過的(神奇)經驗。我心裡嘀咕著:「唉相較之下,文學真是親切多了!」正當此時,高俊宏提及他與陳界仁曾討論藝術該怎麼走之類的問題,陳說:「要從文學回來看藝術。」(不謀而合ㄝ讚啦XD!)

●概述:

一開始藝術家高俊宏談起"群島文化"一詞,起源於加勒比諸島。相對於大陸文化(歐陸、中國)的中心主體,群島文化呈現既同又異的"交錯主體性"。某方面可用以解讀台灣,文化處於中美兩大強權交錯的狀態,也類似其他東西方帝國交界的島嶼的主體性,這是他對東亞藝術的考察範圍。

接著在一段20分鐘影片中概覽他的三部曲,放映同時一邊解說。"諸眾"呈現東亞各地抗爭藝術家的畫面如香港(自由主義是個騙局)、東京(無住屋者運動)、首爾、濟州島、武漢...。"小說"呈現台籍日本兵張正光,「他的一生就是被帝國丟來丟去的一顆球」。"陀螺"是他自己一些藝術行動,像是入山踏查解決身體的問題(這有點抽象,背後有些理論),並談到社會發展中空間與人的關係,例如台北華光社區運動。

幾個月來,高俊宏進行五場導覽,前四場是實地走訪:「監禁與失語」、「山嶺與帝國」、「災難與記憶」、「亡靈與蝦夢」。這是第五場「城廓與城廓與城廓」,因此也在投影片中快速回顧過去幾場導覽內容。他說會從"空間"為起點,因為人有倫理性,反映在藝術的價值方向,"空間"則是自己倫理的調整(這段我似懂非懂)。
(活動簡介:http://www.tcac.tw/spinning-a-top-in-some-forgotten-place/)

●前四場導覽回顧:

[1.安康招待所]
現場還可見資料櫃、曾擺福馬林的空罐等,在白色恐怖時期,此地羈押與刑求的不是政治犯,而是可疑者,包括吳兆南、一清專案的人等都在此關過。現場可見1973年的設計如此巧妙,每個房間都有攝影機、麥克風,也有一間媒體中心,可能美國中情局有參與設計。照片裡的超大香椿,高俊宏說香椿是國民黨帶來台灣的,往往眷村裡也會種,代表一種鄉愁。這些香椿的巨大顯示其悠久,它們跟著恐怖空間一起成長,直到今天還在。

[2.三峽礦場(海山本坑、利豐煤礦等)]
台灣於1984年,一年內發生三場大礦災:海山本坑、梅山、海山一坑。今日已不被年輕一代所知。

[3.隘勇線]
鹿窟尖山(三峽白雞山)路上可見日本時代總督府定位的三角點,殖民的痕跡還遺留在山的尖端。玉兒源太郎相對其他日本總督,對台灣原住民有一定了解,較沒這麼忌憚,為了山裡經濟作物(樟腦、茶)發動很多場戰役,與三井公司有關(超巧的這我前陣子參加台北城導覽也有提到這些)。台北市有個廢棄已久的三井倉庫,現在是兩個流浪漢住在裡面。當時的茶廠現在成為大板根森林遊樂區,這也反映土地與財團的關係。

[4.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張正光故居)]
魚塭、海岸...

●陀螺:十年藝術行動紀錄

高俊宏引黃錦樹所寫:「以身體織成一顆網狀的球」,談他的出版計畫,認為"書"與"作品集"是不同的想像,另一種意義的整體。

「我不知道妳有沒有看過淹大水時紅螞蟻逃命的策略?牠們以卵繭為筏,互相齧咬著、抓著彼此,以身體織成一顆網狀的球,漂浮在水上,以抵達可能的陸地。那也是我的小文學策略,也是我對書的想像……。」――黃錦樹

在早年的「泡沫」得獎之後十年間,高俊宏自述因其個人主義延伸到極限,反而陷入憂鬱,懷疑一切藝術勞動,造成創作無以為繼......"如果一生要做個創作者,要做的是什麼?"

傅柯提到古希臘的憂鬱自我,過渡到基督教的關注自己(我沒查到相關資料,不懂)。高俊宏的創作,是自己"對困境的延遲表决"(這也是書中前言的標題)。有人說一次大戰,士兵踏上戰場的平均生命是26秒,死亡由後面士兵再補上,這是"替代物"的概念。而藝術,在不斷替代之中,它的真實面貌是什麼?陀螺不斷旋轉,也源自外力的不斷鞭打。另外是政治經濟學的創作主題,「它的替代物,毫無疑問是對無政府共產失能、失效困境下的想像,甚至情感。」(我實在似懂非懂,但好像是他的中心主軸,可參考書中的前言,作者本人完整陳述)

於是2006年起,進行"家計畫"蓋想像模型;之後從鶯歌石為出發點開始關注文化資產的"反文化局"活動,以及發起"面對平庸政治"座談。

接著是對「失能空間」的探訪。失能空間通常被稱為廢墟,它是被剝奪的過程,是與經濟發展有關的空間。例如樹林台汽客運的工廠,被撤離廢棄,現常用作地下MV、小電影場景。(公視紀錄觀點近期訪問了陳界仁、張照堂、高俊宏等討論這議題,應該之後將會播出)

然後提到"博愛市場",這個新北市最大的傳統市場,盡頭有一條河,常有一兩百隻蒼鷺、白鷺鷥在吃垃圾,構成奇特的"自然景觀"。從小母親在市場裡賣內衣,高俊宏提到中國大陸內衣優勢進口使生產業技術流失,同時期媒體也出現"攤販問題坐大"的輿論導向。在這些衝擊之下母親陷入憂鬱症,他從資料中判斷這些都有相關,而人在空間中長期被壓抑著,身心都會受影響,走向不正常。過去他因為身為藝術系,認為自己學習的是前衛藝術,並不關心這些主題,於是這個餵養他的在地的體系,卻被自我切斷。

另一個Thomson計畫,John Thomson是19世紀末來台的探險攝影師,高俊宏在廢墟裡繪畫John Thomson相片裡的場景、拍攝真人與空間,構成類似舞台的表現主義形式。這也被蔡明亮讚賞而用以拍攝影片。他的畫材是手工製作炭筆,切了許多段柳樹枝條,燒烤悶成炭。其實並不好畫,但一定要這麼做。

再來也談起有次拿了許多利豐煤礦裡的礦工衣服掛成一排在誠品展出,結果發生靈異事件(囧"),使相關單位非常緊張。面對此詭異局面,高俊宏竟這麼做:他把每一件滿是煤灰衣服穿上再脫掉,誠心誠意地讓衣服都沾染他的體溫,並把過程完整拍攝下來,成為他的一項行為藝術。(好猛!)

●總結:

「陀螺」一書分為三部分:"失址"談廢棄空間是社會階級的產物;"幽舟"談藝術的身體勞動;"仕紳"談城市擴張與文化治理。在這做田野的過程,需從藝術家身分抽離,有些東西要用生命時間去投入實踐。日本的鹿野忠雄、伊能嘉矩之類官派人類學家有其角度,現在一般則是西方人類學框架下的田野。藝術則不太一樣。人類學家透過研究折射自身經驗,藝術家會把折射自我放在前面...甚至是把動機放在前面。

因為這三本希望能與藝術界以外的人對話的出版計畫,也與社運、環保、文學有了接觸。這是個累積,也是高俊宏跨出下一步的能量。




-----------------------------------------------------------------------
凝視諸眾,在帝國的時間之外──專訪藝術家高俊宏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3708

[陀螺:創作與讓生]前言:創作的持續,是對困境的延遲表决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685908

Thomson計畫(現場照多圖)
http://bcc-gov.blogspot.tw/2012/06/blog-post.html

高俊宏的創作檔案(Blog)
http://bcc-gov.blogspot.tw/

與社會對話的藝術思考:高俊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