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 盛放華麗島講座:漫談建築圖解的奧祕--李乾朗教授

(2018/05/12)今天下午來中山堂聽傳說中的(XD)李乾朗教授講座,當然是講建築圖了!雖然我坐得有點遠無法拍下來,但現場光看教授準備的東西方古今各種精彩建築圖繪就超過癮(銅版畫超精緻超美!)!李教授從最基本透視圖法談起,讓完全不懂透視的聽眾也能有概念;但即使對我們有在畫圖的人來說畫透視是基本,卻又因教授的生動說明(還用白板上課),從新角度體驗透視繪圖的創意趣味感,非常棒!






李教授這場講座很有系統地分成四段:

A.概述:

古代東西方對物象的描述,多用線條而非用面,以輪廓線表達立體感,例如埃及用人臉側面表現立體、肩膀、手臂與並列的雙腿。這樣的畫法,難以表現空間深度。(教授示範:側臉再補上另一邊臉,就變成畢卡索XD)

古中國春秋末年到漢代開始,用類似鳥瞰的方式,多視點安排表現遠近(谿山行旅圖、清明上河圖),由此可見人類的想像力。唐宋有中心點放射畫法,對準中央焦點,有點像西方一點透視,表現深度感。

西方文藝復興發展出透視圖法,網格遠近類似Zoom調整;缺點是遠近會造成長度變化,無法度量作為設計圖。Isometric等角透視解決這個問題,度量上好用但看起來怪怪的。也有透視學原理,反過來用在都市設計,例如放射型道路。

淡水、基隆港口,最早準確的地圖是法軍畫的,為了作戰(回憶連結黃湯姆地圖講座XD)。拿破崙遠征,十八世紀隨軍學者畫下人面獅身銅版畫,披露在法國報紙上,光影立體寫實感強烈。18-20世紀當時建築透視畫登峰造極(因為那時相機尚未發明),只有一個光源的光影表現,外觀與剖視並用。(銅版畫真的是非常精美!)

倫敦聖保羅教堂(17世紀重建)由Christopher Wren設計,英國V&A博蒐藏剖視圖,可見裡面高聳的圓頂和內部的錐狀構造。後來也有人把他一生所設計的建築,用透視畫法組合成一張虛擬的城市畫。

西方透視圖法傳到東方,清代西方傳教士繪圖把西洋與中國畫法融合;日本浮世繪運用一點消失透視法,甚至被稱為江戶繪畫的科學之眼。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當時設計案也有爭議,然而I. M. Pei貝聿銘畫了很柔美的夜景水彩圖(非單一光源,夜間人工光線與透明感),可能感動了驕傲的法國人XD。


B.台灣(一張投影片一主題):

1.荷蘭統治台灣38年,所繪製的「熱蘭遮城圖」(荷蘭萊頓大學藏)應是台灣第一張建築透視圖。荷蘭低地國本就擅長在沙灘和海邊蓋東西,他們同樣以磚與牡蠣殼灰築城。另外一幅清代熱蘭遮城彩圖由台博館收藏。

2.栗山俊一,繪出赤崁樓想像立面,應是台灣第一幅具考證價值的建築復原圖。

3.千千岩助太郎,測繪原住民居斷面圖,後來九族文化村興建時,又聘請他來台擔任顧問。

4.田中大作,赤崁樓實測立面,斷面圖。

5.藤島亥治郎1936年所著《台灣的建築》,比較自由方式畫Sketch,包括民居、廟宇等各處局部細節速寫紀錄。

6.英國人約瑟夫.康德到東京教學西方建築,有幾個學生與台灣密切相關:伊東忠太、森山松之助(總督府)、近藤十郎。從畢業素描就可看出他們西洋學術訓練的嚴謹。

7.野村一郎設計、荒木榮一繪圖的台博館剖面圖,也是單一光源立體。

8.1938台北工專木榫卯,是由李乾朗父親所繪(教授表示:我明明覺得我爸畫得不錯,怎麼老師只給B?真是太嚴苛了XD)。

9.日本有創意的建築圖,扭曲車站造型並以特殊配色,這是新的文創風格。

10.席德進也畫建築,藝術家所繪,不準確但有力量。

11.1971黃永洪測繪,萬華周宅(?)

12.鳥瞰清代台北城古建築,漢聲1981。

13.《古蹟入門》(1999出版,2018修訂新版)由這次「盛放華麗島」展覽主角黃崑謀繪製建築剖面透視,教授說他可能是台灣畫得最好的了!

14.李乾朗自己所繪的各種台博館圖、土銀分解圖(分解才能看恐龍骨頭!)、鐵道部剖視圖。


C.中國建築圖畫法:

漢代畫像磚建築圖(剪影式),也有高遠法並利用之字形斜線表現空間。如講座開始所提過的唐代一點消失透視,大雁塔門楣石刻,中國比西方還早,只是後來就沒有發展完整透視圖法。(敦煌莫高窟也有,但有微調視點,沒有在同一個消失點)

北宋李明仲《營造法式》有各種圖樣,是技術用書,可以度量。明代有立面圖與平面圖合併畫法(類似平面圖但側面城樓是躺著的),也依比例可度量。

清代北京「樣式雷」的設計圖。(就是一個姓雷的設計師很會設計樣式,叫他樣式雷XD)。袁江、袁耀所繪蘇州立體透視圖,可見受西方影響(影響始於康熙,比傳教士早)。

1932梁思成繪「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立面圖,這是第一張用科學方法繪製的中國古建築圖。


D.建築圖解:

如何一張圖可看見十個構件?這是個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會需要繪製古建築剖視圖,信息儲存量高,增加解釋力。教授大致歸類了八種剖視方法,依展示內容與需求設計。

最後提到台北北門,李教授說他有上去過,裡面有很漂亮的木架構,應該要整理起來開放參觀才是。當他摸在木架構上,感覺很好,那是130年的文化積澱......(其實是130年的灰塵啦!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