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1)自從認識黃湯姆以來總聽他自稱"地圖控",常沉迷於歷史圖資、航拍圖、流域地貌等影像線索,對於僅把地圖當查詢工具的門外漢的我來說,完全無法領會其間奧秘,是全然陌生的神秘領域。這日終於有此機會聽湯姆好好講一場地圖,在師大附近的旅人書店(Zeelandia Travel & Books)二樓小小空間中聽一堂兩小時滿滿實料的課,包含各種形式的歷史影像判讀,才懂地圖不只是地圖,在各式探查繪製技術的產出中,其所乘載的歷史記憶線索與延伸意義,甚至文學性的想像,儼然又是一個深遠的宇宙。雖然這場密度極高的課程我實在沒能完全消化,但初步概念加上網路輔助工具運用,至少對於往後的延伸學習是個很棒的起始點。(內容密度高到整理這份筆記真是元氣大傷XD,本篇超長,或有疏漏錯誤請多包涵)
湯姆從自身於經典雜誌五年的編輯經驗談起,到各地的走訪踏查與地圖繪製,給我們傳閱當時編輯的歷普(史普?)書<川流台灣>與<赤日炎炎>兩本大書,以及親自以Illustrator手繪的菊全大張「水經福爾摩沙」海報。而今天他要談的地圖,是偏歷史層面的:地圖是什麼,以及地圖的意義何在。
地圖,首先它必是"高度資本投入"的,其二是"意圖"。我們所謂"歷史",是文字先行,然而文字與繪圖不同,地圖繪製本身是視覺性的、寫實的;文字史料與影像史料有不同語法,其組織思考的路徑也就不同。影像當然也會受意志主導,例如陳芳明老師談日治時期的繪葉書,反映的是日本帝國對台灣審美的框架,以現代化掩蓋殖民掠奪。如同湯姆在簡介裡所述:「如果文字的歷史本質上就是霸權的塗覆,那麼地圖上的歷史即是赤裸無蔽的真實,端視我們如何閱讀。」
●地圖與權力(歷史圖資回顧)
我們跟著簡報中的頁頁地圖在歷史時空中跳躍。其中許多是經典雜誌跟一位荷蘭人蘭伯特買的,而例如秋惠文庫、南天書局或其他個人的收藏,這類屬於民間影像採集,補官方沒做的部分。首先看到「台灣堡圖(1898-1904)」,是第一份以現代製圖方法繪製的台灣地圖,包括土地利用與地形地貌等詳細資料。然後一張由1636荷蘭人航測繪製的Formosa地圖,彩繪的台灣橫躺著,繪製細節大多放在南台灣(1946才到北方);因戰爭緣故,海圖也是繪製重點,這是當時歷史時空的軍事機密,地圖使外來殖民者具有戰略優勢。
一幅瑞士的彩繪插圖也是地圖,場景包括真實資訊,而不符真實的人物服裝表現西方人對台灣的歷史想像(如同之前出版過<福爾摩啥>也是西方對遠方異邦的想像)。熱蘭遮城的插圖,包括知名旅台攝影家約翰湯普森的攝影重繪成版畫,才能刊印在報紙。「新港文書」內有手繪地籍圖,旁邊以羅馬拼音文字書寫西拉雅族語言,當時原民與漢人的契約書。官方的康熙台灣輿圖、乾隆台灣輿圖;民間的手繪台灣輿圖,無法確定年代可由圖資判斷,其中標示著聚落之間的關聯,也有詩文記載於其上。
與地圖同屬影像史料的就是老照片。湯姆本身相當喜歡的一張由十九世紀第二波全球化時期,法國攝影師Berthault拍攝的平埔族照片(他亦為南臺灣堡壘砲台設計者),在略顯模糊的飄忽身影中也透露了服裝細節是混雜族裔的,反映漢人移墾推進,平埔族與其相處,可能歷經交涉、爭鬥、衝突......這樣的照片提醒著我們:「台灣的誕生,是起源於台灣人的消失。」(結果這張照片的簡報我竟沒拍到啊敲頭)在湯姆家鄉大甲,至今仍相傳著道卡斯人的遷徙路徑(湯補充:道卡斯、貓霧栜等中部五族大遷徙是1823年)。這類的歷史不被記載,於是逐漸佚失。
法國彩色速測圖(迅速測量圖)是以目測土地佔的面積繪製,用於作戰。日本本來學法國繪製彩色地圖表現地形地貌,後來改學德國式單一的黑色墨線繪製而成(更早1894年以前日本也有"集圖",即未經實地測繪而是蒐集各國已繪製地圖重繪而成)。佐久間總督的紀錄寫真,反映"理蕃"最高峰的1914年「太魯閣戰役」。(從疾病地理學來說,殖民的傷害,也許生態破壞或帶來昆蟲蚊害,更勝於戰鬥傷害)
地圖技師野呂寧,於登山界、地圖界都是重要人物。「野呂寧事件」死亡上百人,據說是史上最大山難。他1899來台灣探險測量。然而「文明的每一頁,無一不是野蠻的全紀錄。」繪製地圖與戰爭密切相關,他所繪的地圖做為討伐用的圖資,「我看見,我摧毀。」地圖上的空白處即無主之地,因此日本推動國有林法將之納入,野呂寧則是把空白填滿的人。這些空白處也反映歷史上布農族與日本長期武裝對峙的階段。(湯補充:野呂寧抵台後的第一個單位是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之後是警察本署與蕃務本署。)
霧社陸空作戰地圖上描述彈道與飛機投彈,也因之學者以此考證霧社事件最後是有使用毒氣彈。吉田初三郎繪製的鳥瞰圖,在遠方海的彼岸也畫出日本、上海,蠻有意思(1935台灣博覽會,三零年代是日治台灣發展最好的時代)。然後也看到可愛的台灣地方物產圖,是莊永明從兒童雜誌拍來的。有張漫畫地圖海報,上面可見被醜化的蔣介石與歡迎日本的甘地,這是日本的大東亞想像,就像<從帝國廢墟中崛起>一書非西方的亞洲觀點。因此地圖雖然先天不那麼意識形態,但也是有意識形態先行的。
五萬分之一地圖的繪製,陸傳傑稱之為:「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地圖呈現一個地方數字化管理的資訊,日本的測繪和美國的航拍偵照,戰後的移交,也成為國民黨的統治工具。
這段滿滿的影像遊歷,結束在蘇珊桑塔格之言:「製造戰爭與攝製照片是兩種相疊合的行為。」
●地圖操作經驗
黃湯姆以他的得意代表作(?)「水經福爾摩沙」流域圖,以及黃土高原地區圖,解釋地圖繪製經驗。他說有航拍、衛星空照這些資料,繪製的意義在於"判讀",拍攝影像會受日照影響,因此必須自己判讀辨別稜線、河谷等地貌。然而後來有GIS地理資訊系統,當初需耗七天的工作,現在3秒上網下載即可取得向量圖,且圖資更精確,繪圖重點就轉而放在美工表現了。
(引一段摘自講座簡介中的文字作補充)
「湯姆也是位手藝迷戀者,他在這最高解析衛星正射影像上進行地形判讀、並以Adobe Illustrator勾勒每一水文細節以為向量圖資的電腦製圖作業,卻也代表著上世紀那手工雕圖的迷人時代一去不返,像是戶外生活出版社的台灣休閒旅遊地圖,那呈現在讀者眼前繁複的等高線、水線、公路、橋樑、行政分界……一頁地圖代表著是至少五十張賽璐璐片的寂寞與辛勞。且不論是依靠雕圖刀或是插畫家軟體,這類的製圖者都還是在圖紙上以指掌耐心行走過那條河流、那處鞍部或那道海岸,可是還有一個更大的變化早就鋪天蓋地襲來,徹底推翻了製圖的手作傳統,那就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
●二戰美軍航照圖
美軍在戰爭期間與戰後都有偵查航拍圖,現在原始底片罐全都上網,因飛行會受天候雲層不穩定影響,飛行員會在不同時間同樣路線重覆拍攝,湯姆就會在這些底片罐資料中一張一張找家鄉所在。然而航照有其侷限,拍攝目的是尋找轟炸目標,因此影像與戰爭直接相關聯。這其中就產生一種文學上的寓意:「由戰爭航照尋找家鄉的影像」。
而有時也會找到一些美麗起伏的山景,即是「戰爭影像裡不經意的美景」。
有一張航拍影像即位於九二一地震著名的草嶺潭,實際上這已是信史以來第三代。第一代草嶺潭是同治年間的事,第二代存在於1941年嘉義地震(中埔地震)後至1958年5月18日潰決。湯姆說,這從來沒有在歷史上被標定出來,自己找到這張覺得是大發現,跟朋友說起這件得意事,結果對方好像覺得頗無趣(XD)。
●HGIS實作與師大附近的街道發展歷程
湯姆提到地圖工作中「套疊」的重要性,可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輕易應用。(目前台北資料最齊全)
「移動速度不同,觀察到的事物也就不同,是故地理實察與地圖閱讀同樣地重要,時空現場與歷史GIS也是。」有了這些工具,可以進行兩個有趣的習題:1.尋找自己的家鄉;2.觀察都市紋理變遷。
這時湯姆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金山南路就這樣直直對著師大衝來?這城市規畫的歷史成因為何?在洪致文老師由航拍圖資研究寫的論文就討論這點,依然與戰爭相關。由航拍圖可見師大這一區域深色淺色分布,是大片木頭房子要因應可能的燒夷彈攻擊,日本規劃不燃城市,拆掉這幾線建築,成為疎開空地帶用以防火,使燒夷彈範圍可被控制,就是防火巷的概念。之後日本撤離,國民軍在此蓋違章,又經過都市計畫清空,就成為馬路,明顯看見金山南路與羅斯福路都是這樣子形成的。
●伊洛瓦底江奇遇
最後湯姆說了一段他到伊洛瓦底江(下緬甸)訪查的歷程。當時2007年緬甸是近乎鐵幕的國家,幾乎無可用的圖資,只在公部門牆上拍了一張簡略的地圖。當地村莊坐落於沙洲平原進行農業,沒有公共建設、沒有堤防。因此熱帶氣旋一來,就是滅掉沙洲、滅掉村莊。
有個當地的NGO組織(美池?),扮演當地與INGO和UN的連結,有張大地圖標示各組織的認領範圍和避難所等資訊。在這裡交通都要靠水路(坐舢舨),湯姆搭船時,晃著晃著空間感完全迷失,有時四周像海一樣寬廣,有時又像密林(還有點點螢火蟲)。這時的圖資靠NGO成員手上的一本書,上面標示詳盡資料,給人感覺指向這就是軍事地圖,持有者不肯透露地圖來源。
這時湯姆想到的是:一般外界對緬甸軍政府印象就是腐敗,但事實是公部門沒有救災能力,軍政府有;然而外界組織對軍政府難免有防備。而這些圖資,卻透過人,被交到這些對的人手上,得以發揮效果。
因此地圖,「是視覺武力的投射,也是人道救援的工具」。黃湯姆認為,這是圖資現代應用的意義。
●朱和之的補充:
最後,小說「鄭森」的作者朱和之(必然也是歷史達人)拿起一張地圖(荷蘭版橫向台灣),補充一些有趣的資訊:台江內海(安平一帶),過去本是一鯤鯓、二鯤鯓直到七鯤鯓,當時從赤崁樓上看到的是海,現在已連成大沙洲。荷蘭人稱其為「鯨骨之海」,但不知是真有鯨魚屍骨堆積,或鯨骨只是種想像,已不可考。其淤積與開發有關:荷蘭殖民意外被鄭成功攻下,清廷就鼓勵漢人來開墾、砍樹,造成土石沖刷堆積而成。
(此圖擷取自官方活動網頁)
[Zeelandia Travel & Books書店]
台北市青田街12巷12-2號2樓
*****************************
●延伸閱讀:
拍風景的人
●湯姆的分享書單:
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台灣地名的前世今生(遠足)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台灣真相(遠足)
裨海紀遊新注(大地地理)
地圖權力學(時報)
掛在地圖上的狂想者(臉譜)
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
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田園城市)
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治與戰後之檔案圖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美麗之島:臺灣古地圖與生活風貌展(國立歷史博物館)
穿越時空看臺北:臺北建城120週年(臺北市文化局)
臺灣舊版地形圖選錄(臺大出版中心)
古地圖看台北(玉山社)
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
河山集(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國汽車司機地圖冊(*何偉也愛用這本)
製圖師的預言:十六世紀以來關於花蓮的想像(蔚藍文化)
寂寞島嶼:50座我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大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